别撩爱删朋友圈的人
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发朋友圈变成了 " 例行公事 " ,没有化妆不发,没有好看的照片也不发。
我们越来越倾向于把朋友圈经营成一张 " 名片 " ,而不是记录生活本身。
可能你要说,分享欲都是被一点点磨没的,心情不好,想发朋友圈发泄几句,怕别人说你矫情、负能量。心情好时,想发美美的旅游照,又担心有人评论你做作、炫耀。
朋友圈,明明是我们面向生活的窗口,如今却成为我们的负累,我们渴望被关注,又害怕被窥探。
随意点开一个头像,不是三天可见,就是一道横线,我们发朋友圈越来越小心翼翼了。
在电脑敲下这段文字的时候,我去翻了翻自己的朋友圈。2020年一共发了37条,有4条是旅游动态,其他基本都是工作相关,而2019年发了59条,差不多全是生活分享。
有朋友跟我说: " 好羡慕你啊,可以经常出去旅游。 " 可其实,精致的照片背后,可能是一次很苦的出差,或者是工作压力过后一次短暂的放松,但这些感受,很难跟别人去分享。
到目前为止,我最喜欢的朋友圈还停留在大学时期,那会儿手机像素不高,也没有钱去旅游。
但每一张高糊的照片,每一段肆意的文字,都是我当下最真实的样子,不用装,也不用顾忌。
下雨天,光明正大逃掉排球课,会发条朋友圈庆祝;选修课太无聊,在教室后排偷偷打游戏,会发个朋友圈嘚瑟一下。
甚至看不惯学生会和社团的某位学姐,也敢直接发朋友圈吐槽,和朋友们在评论里热火朝天地聊着各自的生活,随随便便就能留下一大串的回复。
那是我玩微信最快乐的几年,列表里只有老师同学,朋友圈随便发,也懒得设置分组,没人会说你矫情,难过了有人安慰你,朋友圈那个时候有它真正的意义。
后来,微信好友越加越多,发动态也越来越谨慎,表面上看,我的朋友圈越来越精致了,但由此获得的快乐,也是确确实实地变少了,很多文案一想到要分组,要删除,干脆就懒得发了。
不是不想把自己的生活敞开,供别人欣赏,只是想到别人可能会指点和窥探,更宁愿一个人消化完所有的情绪。
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: " 很多人的朋友圈,都是发给特定的人看的,如果你看到一个人很久不发朋友圈,一定是因为这里没有他想分享的人。 "
我有个朋友,一直是个朋友圈重度依赖者,打卡了一个网红景点,化了一个美美的妆,一定会发朋友圈,整个人看起来阳光有活力。
但最近一段时间,她朋友圈总在 " 三天可见 " 和 " 半年可见 " 中来回切换,而且一次性删掉了大半的朋友圈,大家虽然很担心她,但都不敢问。
后来,她跟我们坦白,那段时间刚被分手,整个人很沮丧,那些秒删的朋友圈,都是发给前任看的。
朋友希望他能心软,能回头,但没想到这种歇斯底里的状态,反而把对方推得更远。
我们没必要为一个不值得的人放弃自己的整个生活,还是要做回那个勇敢自信的自己。
无论是逃离朋友圈还是回归朋友圈,本质上没有对错之分,发朋友圈不代表幸福,不发朋友圈也不代表人生乏味,关键是要找到一种自洽的方式来好好生活。
有句话说,喜欢发朋友圈的人,都在热爱生活,不常发的也在认真生活。但我觉得,是不是热爱生活,重要的不是形式,而是永远保持对生活的热忱。
前阵子我朋友圈有个 " 失踪人口 " 回归了,一个两年没发过动态的男生,发朋友圈说他考上公务员了。
大家为他道喜才知道,在那些没发朋友圈的日子里,他辞职备考,中途还自学日语,去了三亚潜水。
人生不是现场直播,你走的每一步,做的每一个决定,当然不需要对每个人交代。
可是,我更羡慕那些会发朋友圈的人,他们活得更洒脱,更肆意。
他们不止记录美好,也记得悲伤,不止分享快乐,也分享痛苦,那些鲜活的生活真相,被这群勇敢的人诠释得有滋有味。
人生从来没有一帆风顺这种说法,只不过是有人享受当下的经历,有人憧憬未来的愿景。
他愿意把那些细碎日常里的感动,像收藏宝贝一样收藏在一个名叫 " 朋友圈 " 的小盒子里,等到不顺遂的时候拿出来,就会再一次重燃对生活的热爱。
去发一条朋友圈吧,给爱你的人留一个了解你的入口,也给未来的自己储存一份能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