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嘴炮我们没输过
随着中美对抗的加剧,我们的外交攻势也变得越发犀利和耐人寻味。
人类公敌、三姓家奴、肥猪蓬、美国史上最差国务卿……针对美国外交官个人的饱和式攻击开始密集出现在央视、人民日报和北京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上。与此同时,蓬佩奥的对华政策首席顾问余茂春也被打入“汉奸”之列,并被母校和家族予以除名。
这似乎意味着我们的外交策略已经进入了“精准打击”模式。利乎?弊乎?
“精准打击”并非我们首创。美国对伊朗和恐怖组织经常采用的斩首行动就属于军事上的“精准打击”,而且很见效,符合36计之“擒贼先擒王”。
但运用于外交运用于骂战,则另当别论。因为语言上的人身攻击非但不能伤害其肉身一毫,反而只会坚定其进一步对立的情绪,以及缩小外交斡旋的弹性空间。除非,我们能有诸葛亮骂死王朗那样的神功,把外交大敌们一个个活活骂死。但从蓬佩奥目前的气色来看,他很有把挨骂当吸氧的精神头,这说明我们离神功练成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。
对余茂春的除名和“汉奸”封号,只怕同样伤害不到他,更难以令他如王朗般羞愤而死。作为美籍华人,他将继续遵从自己的价值观效忠于美国。
在社交领域,人身攻击是大忌。无论网上或日常生活,一旦论战的某一方开启谩骂模式,接下来十有八九就是双方向对方母系长辈表达愿效鱼水之爱的时候,而真正的辩论主题早被抛到九霄云外。
因为,有效沟通的关键是对事不对人,只讨论事理,不涉及个人。而人身攻击恰恰与之背道而驰,只会激化双方的对立情绪,却无助于厘清事理和解决问题,所以,说它是社交的毒药也不为过。始作俑者,也会被视为低情商、低素质的表现。
从逻辑学分析,社交中的人身攻击,还犯了“诉诸人身”的推理谬误。忽略论证本身,转而攻击提出该观点的人。似乎只要证明持论者不地道或者不可靠,就可以对他的观点不战而胜。比如,当一个小孩说出皇帝没穿衣服时,大人们不是去分析他的话有没有道理,而是斥责他:小孩子懂什么!熊孩子别胡闹!
外交上的人身攻击也与之同理,它并不能增进沟通和解决问题,相反只会加剧情绪上的对立,窄化和解空间,甚至难以向别国证明自己的正当性——外交官首先不是个人角色,而是代表国家和政府的一项公共角色,他在公开场合的一言一行,都可以看作“在其位谋其政”的职业行为,与其说他个人如何不堪,不如想办法证明他所代表的国家如何恶劣更有效。
意气用事的人身攻击,往往也在逻辑上难以自洽——
如果蓬佩奥是人类公敌,那任命人类公敌当国务卿的总统川普,是不是也是人类公敌?或者是人类公敌的幕后黑手?而我们与公敌的国家和政府仍然有邦交,那我们又成了人类的什么?再说,人类不是随便可以代表的,毕竟美国和蓬佩奥都还有大把的盟友。如果他们认为我们是在指桑骂槐,那岂不是为渊驱鱼,为丛驱雀?
“三姓家奴”这个典故来自于吕布,他有三个爹:一个亲爹早死,后来又先后认了丁原、董卓两个干爹。所以,“三姓家奴”就是“有奶便是娘”的豪华版,指某人为了利益,不惜反复无常地给不同的人当儿子当孙子。把一国外交官矮化成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儿子、孙子,嘴上虽然痛快了,但这个“孙子”和“家奴”很可能为了证明自己不反复无常,而立场坚定地反华到底。
至于“肥猪蓬”的称号,虽然生动,但也生猛,透着一股二楞子气。别人肥怎么了?不吃我们家五花肉,不挡我们家wifi,万一隔壁更胖的三哥听见了,指不定怀疑我们也这么骂他。
或许有人会说,央视也好,北京台、人日也罢,那都是媒体而已,并不代表官方。何况,境外媒体也经常指责我们的官员。要我说,首先,媒体性质不同,西方媒体骂自己的官员甚至总统骂得比谁都起劲,所以他们还真是代表不了官方,但我们的媒体再怎么“久负盛名”,那也是喉舌,这当中的差别一目了然。其次,批评和指责不等于谩骂,哪怕是错误的批评和指责。
总而言之,简单粗暴地污名化邦交国的外交官并不是一个好策略。在国际外交上,听说过以德服人、以理服人、以力服人,但没听说过以骂服人。虽然骂街式外交可以逞一时之气,但却封住了理性沟通的渠道,让对方在原本可以柔性的地方也变得毫不退让,因为退让只会让他面子上下不了台,从而扼杀了一切可能的斡旋空间。鲁迅在《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》中说得好:“至于骂一句爹娘,扬长而去,还自以为胜利,那简直是‘阿Q’式的战法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