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猫眼看人] 坐网约车被捅,“幸存者”偏差
有个段子,说是有个父亲教育孩子时告诫,与人发生冲突,别先动手,否则,很容易被打死的,结果孩子怼说,那是因为活着的都说是对方先动手的。这的确很有道理,当存活下来的这位,陈述事情原委时,肯定会说是对方先动手,是对方无理取闹的。
要是没有其他证据,包括人证、视频证据的话,估计,谁有话语权,这事情自然会是谁有道理了,而死亡的那位,肯定是全无道理、罪有应得的。显然,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幸存者偏差的真实写照了。
后来,幸存者偏差就成了统计学上的专有术语了。其主要的不足就是,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,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,会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。因此,才有了偏信则暗兼听则明的说辞。也就是说,要想了解事情的真相,需要各方面的信息,而不是单一的说辞。
就如12日,江苏南京发生的网约车司机深夜刀捅乘客事件一样,目前为止,只有该乘客的说法,使得整个事件有点难以令人置信。事件只有两个当事人,一方是40多岁的网约车司机,接单过万,被评为“五星级”;另一方是某大学的大三学生,正在住院,是被刀捅伤的受害者。
事件发生以后,乘客被送入医院,司机目前已经被刑拘。而面对着各媒体的采访,挂着吊瓶,坐在椅子上的乘客,就讲述着事件的经过。
过隧道时,有点黑,他建议司机开快点;司机说他舅舅是公安局长;自己自始至终没有还手;昏迷了三次,当时流了1000CC的血等等,从这位乘客,也是某大三学生的言语中,我们得到的信息就是,这位司机有恃无恐,是一个脾气暴躁的带小刀的匪徒。
的确有点,至少从这位乘客的描述中,可以如此推断。不就是让开快点嘛,至于发生口角嘛,发生口角也不能动手啊,甚至,面对着一个“自始至终没有还手”的人,司机竟然掏出小刀行凶。对了,这个小刀,是乘客描述的。
然而,我们知道的是,这能够开网约车接单过万的,肯定不是一般的人,至少在服务上那是绝对的优秀者,也是位经验丰富的人,面对着过万的乘客都能获得好评,尽管有些好评也有水分,但是,这也说明这位司机性格与服务都是很好的。至于说,舅舅是公安局长,这纯粹是孤言,可信度太低。
尤其是,按照媒体的报道,据权威人士说,这位乘客多次督促司机超速行驶,随后两人发生口角。到此,尽管司机被刑事拘留,无法讲述事情的另一面,可是以我判断,能够让一个性格与服务很好的人,连投诉与差评都不顾忌了,显然就说明,这位大三学生乘客恐怕并不是一个“善茬”。
年轻气盛,着急时间,正是身体与精力充沛无处发泄的时候,言语与修养肯定无法与一个上有老下有小、端着瓷饭碗的40多岁网约车司机相比。
在车内,有录音可以判断事情真相,而离开车内,到了车外,发生啥事,到底是谁先动手的?是否乘客“自始至终没有还手”?等等之类,都处于需要两相佐证,而不是单方面陈述,就能“垄断了”话语权的。
当然了,这位乘客口中的“小刀”到底是啥样的,事情的真相如何,两人离开车内发生了啥冲突,刀捅伤又是咋回事?等等,一些事情的真相,完全就有待与当地警方的调查与分析并推断了。
不过,可以肯定的一点是,既然目前司机已经被刑事拘留了,那起码就说明,司机的责任涉嫌刑事犯罪了。
毕竟,服务者与乘客的关系而已,但由口角到动手,特别是用刀捅伤对方,这妥妥的就涉嫌犯罪了。不知道为啥,写到这里,可我内心老是对这位网约车司机非常的同情。与乘客发生口角也罢,捅伤乘客也罢,能让一位40多岁的“五星司机”做出如此言行来,这里面肯定有“前因后果”的。
至于是啥,尽管我不知,但是我很难相信,这位面对媒体,坐在椅子上,挂着吊瓶,看不出伤口在哪里的,大三男学生的“言语”。
幸存者偏差,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。当取得资讯的渠道,仅仅来自于单方面时,此资讯可能会存在与实际情况不同的偏差。
就如有网友质疑的那样,如果这位网约车司机舅舅是公安局长的话,这局长也太失败了,咋能让外甥当一个网约车司机呢?要知道,网约车司机是一个对服务考核很严格的职业,稍微工作质量不高,就会被降级处罚的。
总之,乘客被刀捅伤,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,至于前因后果,相信有且只有“兼听则明”。看来,也只有处于中立位置的当地警方应该会查出相对准确的真相来了
每日美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