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有女生都是被这句话骗大的[20P]
“男生数学考了一百分,老师会说:男生就是聪明。”
“女生数学考了一百分,老师就说:女生也有聪明的。”
《脱口秀大会》的舞台上,选手鸟鸟的吐槽,瞬间让弹幕炸了锅:同一个世界,同一位老师,同一门数学。
男生和女生收获不同评价/《脱口秀大会》
学生时代,我们几乎都听过父母老师言之凿凿的“理论”:
“别看女生现在成绩好,开始学物理化学,就跟不上了;就算男生的成绩不尽如人意,但等到文理分科就好了。”
“女生成绩不好,是因为不聪明、学不会。男生成绩不好?其实他很聪明的,只是不努力。”
类似的论调还有很多,无一例外,暗示着一个刻板印象:
“男性天生就比女性更聪明,更适合学数理化。”
无数老师、家长和孩子,都被这个缺乏科学支撑的歪理骗惨了。
01
女孩
天生学不好数学?
不可否认,男性和女性在不同学科的表现上,的确存在差异。
但是,这种差异,并非来自所谓的“天赋”。
恰恰相反,多项研究都指出,男女儿童发展早期,数理能力方面,没有性别差异。
一篇发表在《Nature》上的论文,从多个角度比较了500多名儿童的数学认知差异。
参与实验的孩子,年龄在6个月至8岁,参与的项目包括数字感知、数学概念、计数能力等等。
儿童时期,在物体处理、数字处理和几何推理方面,没有性别差异/图源参考资料
结果显示,男女之间的数学认知能力,没有显著差异。
2018年,一项针对高中生的研究,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。
研究人员分析了160万名高中生的成绩,他们来自268所高中,时间横跨1931年~2013年。
结果发现,在普遍被认为是男性占优势的STEM(指科学、技术、工程和数学)学科中,高中男女生成绩并没有统计学差异。
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同,那就是女生的成绩分布更加集中。
换句话说,在数理化领域,女生拔尖和垫底的都相对更少,男生则相反。
图b反映了非STEM中男女生的表现:女生成绩更好,拔尖的女生更多
图c反映了STEM科目中男女生的表现:女生平均成绩略好、成绩分布更集中(拔尖、垫底都更少)
所以,人们口中的“男孩天生就比女孩理科好”,似乎并没有得到科学的支撑。
那为什么大学专业和未来职业上,男生少选文科,女生少选理科呢?
是因为不喜欢吗?
02
性相近,习相远
专业选择,并非全然取决于能力和喜好。
有许多人,是受到“女生理科天生弱,男生文科天生差”的洗脑,忽视自己的天分和兴趣,放弃了尝试和努力——
反正我注定学不会、不擅长、早晚会被比下去。
这种“某种性别天生具有某种优势/劣势”的区别教育,甚至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了。
BBC纪录片《男女不再有别》(No More Boys and Girls)中,制作组做了一个实验:
正在被打扮成女婴的男孩Edward
他们找来两个小婴儿,男婴Edward,穿上粉色衣服,扮成“女婴苏菲亚”;而女婴Marinie,则成了“男婴奥利弗”。
随后,找来一群志愿者,陪他们玩耍。
当志愿者看到“奥利弗”时,立刻递上了机器人、积木、拼图等玩具。
而穿着女孩衣服的Edward,毫不意外地拿到了洋娃娃和毛绒动物等“女生”玩具。
实验结束后,制作组问志愿者:“苏菲亚”有没有最喜欢的玩具?
志愿者肯定地回答:“她最喜欢那个粉色娃娃。”
最喜欢粉色娃娃,是真的喜欢吗,还是因为她是个“她”呢
所谓“与生俱来的”喜好和天赋,或许只是成年人的刻板印象,在孩子身上的投射。
英国神经生物学家Gina Rippon 教授曾说:
“大脑的发育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、经历和成长密切相关。
我们今天之所以看到男女有别,是因为自孩子诞生后,世界就开始向他们不断灌输这样的观念。”
“男婴奥利弗”自然而然被递上了与空间、几何形状相关的玩具
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,男孩子更常被鼓励玩与空间、数理能力有关的玩具,而女生却经常拿到洋娃娃、换装玩具。
这种从婴儿时期就存在的区别对待和陈旧观念,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思维方式、兴趣爱好;还会“洗脑”他们,影响在学习上的表现。
来自汉堡大学的研究团队,曾经找来一群孩子,给他们灌输“女生天生就比男生更擅长阅读”的观点。
接受这个设定后,参与实验的男孩,开始对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成绩做出消极评价,表现出消极态度;而女生却对自己的阅读能力更加自信,对待阅读任务的态度也更加积极。
成年人随口说出的话,在懵懂的孩子心中,可能播下种子,也可能套上枷锁。
教育中性别偏见的影响,不止停留在文理选择层面。
一项跨全球的研究,收集了过去100年间,不同国家及地区、不同时段的数据,发现:
女孩在学习上,比男孩具有普遍且持续的优势。
研究者认为,这一差异可能是由于,父母认为女孩在学习数学和科学方面“先天不足”,于是会鼓励女儿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中。
结果,女生的努力,让她们在整体成绩上都有所提升。
另一方面,家长普遍认为男孩“天性就是贪玩”,当男孩违反课堂纪律、无法完成任务时,会用“男孩就是这样”的借口,听之任之。
这所有的因素结合在一起,造成了男女学习差异不断扩大的现状。
那些对“天性”的迷信,或许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,是完美的托词。
伤害和限制的,却是原本有无限可能的孩子们。
03
“像女孩一样”
除了教育,还有许多被认为是“天性”的东西,其实都与后天环境脱不开关系。
在一部名为《像女孩一样(Like a girl)》的短片中,一群十几岁的女孩,被要求在镜头前表演像女孩一样跑步、投掷和打斗。
无一例外,她们都将动作做得华而不实、软弱无力,甚至自己都笑出了声。
作为对照,摄制组找来了一群年纪更小的孩子,要求她们表演同样的内容。
像女孩一样跑:
像女孩一样投掷、打斗:
像女孩一样,那就竭尽所能。
如此明显的对比,让拍摄者有些惊讶,询问年纪大一些的女孩:你怎么理解“像女孩一样”?
女孩坦诚地说:是啊,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
“明明女孩觉得自己是强壮的,但这句话的意思好像是在说她们很弱、比不上别人。”
胆怯、内向、安静……并非是所谓的“女人的天性”,而是在她们成长的过程中,被社会所规训、被传统性别印象所束缚,而后天养成的。
正如哲学家波伏娃指出的:一个人并非生下来就是“女人”,而是逐渐长成了“女人”。
“女性成长境遇中的每一个因素,合谋限制了她们,让她们变得平庸不堪,但原因并不是她们天生就低人一等,而是她们慢慢学着变得被动、自我怀疑和过分热衷取悦他人”。
如果受性别所限,不允许儿童自由探索人生可能的话,那么无论是哪种性别,都会饱受其害。
对性别的狭隘认知,伤害的不止有女性。
歌曲《玫瑰少年》的原型,是中国台湾的少年叶永志。
叶永志成绩不错、善良孝顺,原本是邻居们口中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
可是,他在学校里,却被老师反感和排斥,要求叶永志妈妈带这个“奇怪的孩子”去看心理医生。
还被同班男生孤立、欺负,言语羞辱甚至欺侮、霸凌。
“觉得他不正常的人,本身就不正常”/叶永志的妈妈接受采访
只是因为,他爱好做菜、编织和美妆,说话轻声细语。比起男生,他更愿意与女生交流。
2000年,15岁的叶永志因为校园霸凌,不幸去世。
如果没有那么多“男生就该喜欢数理化和体育课,女生必须喜欢厨艺和化妆”的刻板印象,结局会不会不一样?
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封《写给父母的信》中,就提到过所谓的“男孩玩具,女孩玩具”:
许多男孩喜欢娃娃屋,它们比太空船更贴近人性。许多女孩喜欢太空船,它们比娃娃屋更激动人心。
“最重要的事情是,把合适的材料放到他们手中,让他们创造他们喜欢的东西。”
比起虚无缥缈的“性别天赋”,我们或许更应该关心每一个个体自身:我喜欢什么、我想做什么、我想成为什么。
而不是任来路不明的谣言摆弄,认为自己天生就只能做这个、不能做那个。
“或者叫人安分守己……假如人活到世上之前‘分’都叫人安排好了,不如再死回去的好。”
别再说“女孩就是不聪明,学不好理科”“男孩就是贪玩,背不过政史地”了。
尊重每一个截然不同的个体,尊重他们的才能、天赋和努力。
因为,他们才是自己命运真正的主人。